為何銀行壞賬率依然可控? 文:寒柏

自從美聯儲加息以來,香港房地產市場下挫,工商物業板塊更成為「重災區」。不少香港發展商及著名物業投資者,現已陷進「入不敷出」及「資不抵債」之局面,為何本港銀行壞賬率卻依然在可控水平?

1. 這幾年,金管局銳意扶持中小企,並建議銀行以「還息不還本」的方式,為中小企拖延債務。這建議雖然避免中小企在早前出現「集體倒閉」之情況,中小企更暫時不用還本,但總體利息支出卻不斷累積起來。

本港經濟出現的問題實屬「結構性」而「周期性」,有限度的拖延政策屬無可厚非,但始終非長久之道。在「復常」後,香港經濟的問題便正逐步浮現,且越來越嚴重。

有趣的是,某些二、三線地產商及著名物業投資者,雖坐擁過百億港元的資產,但過去幾年並沒有大規模賣樓,只有租金及酒店等收入,營業額不足8億港元,亦紛紛向銀行申請「還息不還本」的計劃。即使這計劃早已完結,但它們依然繼續逼迫銀行把計劃延續下去,甚至乎向金管局「求助」,打算無了期的「只還息」,營造出「付息準時、並無違約」的假象。

不少中小型銀行,因其淨資產規模不足,無法承受大額撥備,便繼續向這些債台高築的物業投資者批出「還息不還本」方案,亦不斷替它們「展期」。這些中小型銀行就算不把相關客戶當為「正常」客戶,亦只會把它們列入「關注」範疇,從而大幅度減少銀行自身所需要的撥備金額。

2. 某些地產商早已無法付息,便無可奈何的被列為「問題戶口」,內部需調整至不同程度的「壞賬」評級。中小型銀行的壞賬撥備會增加,但大型銀行採用不同的估算模型,在客戶降級的過程裡,仍可以靠物業估值抵銷潛在虧損,最終把損失的估算控制在較低的水平。

現實情況是,估價行雖然是所謂的「獨立專業人士」,但「受人錢財,替人消災」,都會盡可能配合銀行。有趣的是,當客戶如常還息時,估價行對物業的估值可以很進取,但現在得知客戶財務狀況出問題後,估價行便立刻調低相關物業估值。業主的財務狀況理應與物業估值無關,但為何估價行為物業進行估值時,卻明顯地會參考業主之情況呢?

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孳息率在4厘以上多時,這幾年間絕大部份香港財團的物業估值所用的cap rate仍然在2.5厘左右。今年起,上市公司核數師才開始質疑估值,估價行只得開始以3.5厘進行估算。到底3.5厘是否符合現實?在市場上,全幢物業的售價所反映之cap rate,至少在6厘或以上的水平。

換句話來說,這側面證明了香港物業估值可能出現非常嚴重的「水份」,物業估值及真實市價,恐怕有至少50%之差距 (即按估值「劈價」一半才能售出)。這幾年來,香港地產商仍一直以cap rate 3.5厘的水平放售全幢工商物業,當然是買賣兩閒了。銀行以現時的物業估值作為計算,壞賬率自然可以大幅地調低。

3. 這幾年間,不少業主為了付息,便向財務機構借款。有些銀行眼見客戶出問題,甚至乎主動建議它們向財務機構查詢,或「隻眼開隻眼閉」的要業主找財務公司做「二按」,客人取得資金後便即交到銀行手上,從而營造出「準時付息」之假象,據此,銀行便可以拖延時間,暫時不處理這「問題戶口」,還可以短暫地「解決」潛在的壞賬問題。

4. 這種「以債養債」的方式,更越來越顯得「五花八門」。最近幾個月,有私慕基金不斷走訪二、三線地產商及各大小銀行。一方面,這些私慕基金向企業借錢,供它們作日常營運開支及付息之用。甚至乎,若企業有尚未完工的發展項目,也可以再借一筆錢從而避免「爛尾」。完工後,企業更可分層分單位的沽售物業。即使把項目完工仍會出現虧損,但好歹也能增加出售的機會,從而改善企業的現金流情況。

這根本就是「白武士」呀,到底有什麼大問題呢?「白武士」畢竟並非「小護士」,與其說它們是「救企業」,還不如說它們只是負責「把企業的最後一滴血也放了」。

「白武士」所提供的資金並非無本,而是要相關銀行簽訂inter-creditors agreement,要銀行放棄「一按」,或至少一起成為「一按」。銀行當初無法再增加貸款的原因,自然是因為項目成本太貴而「值博率」不高。銀行亦很難為「問題戶口」加額。私慕基金看準機會,並提供有限度資金,卻要「排頭位」。舉例說,一個本來值90億港元的項目,但以現時情況來說,建成後或許只能以30至40億元左右放售,銀行已投入了20億港元。現時,私慕基金只需再提供8億港元左右,發展商便可以繼續「動工」。最終,即使整個項目只能以8億港元沽售,私慕基金仍可以把本金收回,但銀行卻血本無歸。

該銀行並非不知當中的情況,只是把「爛尾項目」收回來,銀行亦無暇處理。此外,有人出資讓項目完工,亦可以增加售出的機會。一般建築期為兩至三年,或許屆時已走過經濟低谷,這亦算是「買一個希望」。至於,其他與該項目無關的銀行,得知有新資金投入該發展商,便可以此為藉口,乘勢拖慢「評級下降」的進度,成功減少撥備金額。

總括而言,銀行有不少方法可以拖延客戶「評級下降」之速度,從而減少撥備及壞賬的金額。若我們面對的調整只屬「周期性問題」,現時的拖延政策實屬無可厚非,但香港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,特別是工商物業板塊而言,一直都是「結構性問題」。

本港銀行在操控「撥備」及「壞賬」的同時,理應做好兩手準備,盡快作出大幅度增資的安排,才能增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。

文:寒柏

從事金融業,亦為自由撰稿人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